岡 山 地 名 歷 史 沿 革
岡山區全境除東側隆起珊瑚礁大、小崗山殘丘外,一片平原。阿公店溪由丘陵地區發源,蜿蜒流灌全境,初由小崗山南麓離開山地,再繞行於岡山平原南側、西側,再西行注入海峽。岡山街位於平原中央,在明清開發之初是府城(台南),通往縣城(高雄左營)南來北往的中途站,也是西側海濱部落,與東側山區部落互通有無的輻輳點,位置優越,商業發展迅速。岡山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可分為三個階段,分別為草創期、成長期及璀璨期。

成 長 期
時間進入1895年至1945年間,日本佔領台灣。處於日時代的岡山在1920年被劃為高雄州岡山郡岡山庄,自此阿公店正式更名為岡山,而岡山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附近有大、小崗山之地標。日據時期岡山街之交通、軍事地位日趨重要,市況迅速發展,人口急速增加,奠下今日岡山區的規模。

地 理 位 置
岡山區內共有33個里,分別為: 潭底里,嘉峰里,嘉興里,華崗里,三和里,大莊里,為隨里,前峰里,岡山里,本洲里,灣裡里,竹圍里,協和里,石潭里,福興里,後協里,協榮里,白米里,劉厝里,忠孝里,仁義里,和平里,信義里,壽峰里,大遼里,碧紅里,後紅里,平安里,維仁里,台上里,壽天里,仁壽里,程香里。